http://goo.gl/URy8ZL


透過科技輔具、機器人腳等,不但讓脊髓損傷患者有機會站立行走,也能改善骨質流失等問題。24歲張國皓在18歲時嚴重車禍、傷及胸椎、導致下肢癱瘓,原本身高180公分、愛打籃球,最後卻只能坐在輪椅、輪椅上高度局限於135公分,如同小學生身高,讓他非常沮喪。還好透過機器人腳輔具,現在的他可以獨立行走,活動範圍不再受侷限。台北長庚紀念醫院復健科醫師鄧復旦表示,國內約有2萬6000多名脊髓損傷患者,包括頸椎受傷、四肢癱瘓,以及胸椎以下受傷、下半身癱瘓。患者因長時間臥床及坐輪椅、無法活動,骨質不但不會增生,且流失的非常嚴重;且多數患者因坐著、運動量不夠、肚子慢慢變大,也容易有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心肺功能等問題。鄧復旦說,機器人腳主要對於下半身癱瘓的人有幫助,一般來說,患者大約可以靠這個輔具連續走約1.6公里,門診中嘗試讓8位病患使用一段時間後,明顯減少骨質流失、軀幹也變得較有力量。因此,除了可以輔助日常生活、行走,也能用於復健、健身用途。因車禍受傷的張國皓說,車禍後醒來發現手去摸腳沒有感覺、想活動卻連腳也抬不起來,當時醫師及護理師都不敢告訴他狀況,而家人說出口時,頓時感覺人生沒有了希望,出院後每天只能坐著輪椅,高度跟國小學生差不多,真的很難接受,後來加入團體活動,結交不少傷友,發覺很多人還能開車、自由活動,才激勵自己不能放棄,也慢慢走出沮喪心情。張國皓後來接觸了機器人腳,讓他能再度獨立行走,雖然依舊感覺不到雙腳,但至少肌力及肺活量都有明顯進步,活動範圍也比較不會受到限制。 另一名患者王敏璇原本為健身教練,也因車禍意外,造成胸錐第八節骨骼傷害,她說,傷後的復健受限於只能做上半身肌力訓練,時間久了會覺得無趣又漫長。但機器人腳的訓練,可以學習身體平衡,腰部肌力也增強,改善久坐輪椅造成的駝背現象。
9EBC9776E8DF412D
arrow
arrow

    golgdllf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